守住金融创新底线:透支贪婪的「创新」,是最可怕的危机

作者:融慧金科发布时间:2021-04-13

近来“贷款”可真是个热词!


原来听说过“教育贷”“美容贷”“租金贷”“加油贷”,最近又冒出了更为奇葩的“彩礼贷”“墓地贷”“二胎贷”……这些金融产品一经推出饱受社会舆论质疑,看似是简单地将“好事”办成坏事,背后实则折射出各大银行在消费贷上的争抢和紧迫感。


被玩坏的消费贷,皆是金融“伪创新”


贷款服务特色化、个性化原是银行机构为了提升市场竞争力、优化融资服务质效的良性行为。但这几种引发热议的“特色贷款”却不然。


近日,央行有关部门负责人在回应该现象时提出了多重症结——个别银行打着所谓金融创新的旗号,挑战社会痛点,引导居民过度负债,触及社会公序良俗的底线,脱离了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本职。同时还强调称,这类贷款本质是居民消费贷款,通过制造噱头的方式来宣传获客,这也反映出部分中小银行自身服务能力的不足,以及金融发展面临的一些困境。


此外,这类“特色贷款”的背后还隐藏着另一重隐患:容易让消费者产生过度借贷,有害消费者的金融健康,同时银行机构又难以掌握其实际用途,对银行来说也存在较大风险,产品的可持续发展形势堪忧。可见,这并不符合银行机构的合规审慎经营原则。


事实上,监管层曾多次强调“严禁金融产品过度营销,诱导过度负债”,并对市场发出了清晰的信号——创新需要遵守底线。在这种背景下,商业银行应回归本源,以服务实体经济、满足不同群体的合理金融需求为出发点,紧抓“符合时宜”的创新,而“剑走偏锋”的创新一定要不得。


唯有守正出新,方能行稳致远


近几年,金融创新层出不穷,顺应了经济发展趋势和老百姓各类需求。在农村,创新缩短了金融服务的距离,不少农户可以在离家更近的小超市便捷存取款,贷款流程也不断变得更简单。再如,技术加持之下,供应链金融的创新为更多小微企业提供所需贷款,激活了实体经济“毛细血管”。


有业内专家指出,任何一个金融创新产品,如果没有合规的金融逻辑做支撑,或者没有风险防范的底线都是不成立的。对于银行机构来说,金融创新应始终坚持服务实体经济、践行普惠金融、提高用户体验原则,使金融服务更加方便、快捷。同时还要防止三种倾向发生,即脱实向虚、逃避政府管制、侵犯客户隐私等。


尤其要注意的是,不能一味追求创新而忽视技术风险、道德风险。“抓住实际痛点和难点,以金融科技为驱动,重塑新金融‘水利基础设施’,让金融活水源源不断地输送到实体经济最需要的地方,才是银行业的当务之急。”融慧金科认为,社会在不断进步,经济也在不断发展,金融服务必须跟上节奏,但切忌顶着创新的名头失守底线,进而带来很多有社会问题的产品。


当然,确实有不少银行受科技能力、专业人才、业务规模等影响,产品创新举步维艰。但此前也有很多业内人士曾指出一条可迅速提升自身竞争力的捷径——加强与第三方科技平台的合作,强化金融产品创新的科技支撑,结合较为成熟的技术和较为丰富的经验,优势互补,资源共享。


监管+科技加码,消费金融发展仍乐观


在今年的《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中明确提到了“规范发展消费信贷”,在融慧金科看来,未来的消费金融发展是非常乐观的,同时也释放出了一个重要信号,即消费金融市场完全被打开,且业务模式已经高度成熟。


换句话说,消费金融不再是一个跑马圈地的蓝海市场,市场竞争焦点将越来越从增量转向存量,中小玩家的生存空间将被进一步挤压。通过多年实践与经验沉淀,融慧金科深感唯有专注并全力以赴投入才能在未来帮助更多的金融机构。


“金融科技服务的提供商和赋能者,是我们一贯要履行好的角色。”作为科技参与方,融慧金科历来十分重视以下几个关键问题:一是明确业务边界,明确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切实划清行为基准线;二是坚持守正创新,加强技术研发和产品创新,以白盒策略形式输出全流程闭环能力;三是持续加强与金融机构的合作,关注技术价值与金融场景的融合,在实践中不断打磨核心产品。


在积累服务经验的同时,我们也不断深入思考和探索面向未来的金融服务场景,如何将科技与业务场景深度融合,将团队在产品服务方向上的持续专注投入转化为客户生产力的提升。对此,我们始终坚持开放、坚持生态体系建设与联合创新开拓,在帮助资金方和流量方双向赋能上创造了无限的可能。


近年来,银行业积极弥补金融服务的短板,不断增强包容性、普惠性。但如前文所述的“伪金融创新”,以关爱之名行牟利之实,让信贷服务异变成可怖的“蛛丝”,此风应刹不可长!金融机构应强化自律意识,产品创新以稳健为先,以科技驱动,把握好审慎适度的原则。


分享:
微信咨询
申请试用